林茜的《世界近代史纲要》笔记(战前篇)

林茜的《世界近代史纲要》笔记(战前篇)

注:本文为对《魔女之吻乃百合之味》小说位面的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简要整理,

其中的绝大部分为演绎与推理的结果,

绝不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历史,也绝不代表作者同意或鼓吹其中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思想。

如与现实世界有所雷同,纯属脑洞,请勿对号入座。


【笨蛋灵灵,给我认真复习啊啊啊!!!要是你敢挂科的话,我这一个月都不会和你去玩露出了!!!】

↑最初是第 1 页上林茜手写的留言,然而在后来的复印版中不幸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by 林茜

1 - 绪论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其发展的源头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二战的起因和结果又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今的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五个分别以英、苏、美、中、日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及若干个拥有地区性话语权的政治经济实体。此外也有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①英国作为世界上力量最强的超级大国,一直极力试图保持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但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以及战后殖民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之后,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经显得不再那么稳固,不得不在国际舞台上寻求其他国家的合作。而如今的英国,更是面临着各个“后发国家”,如中、美等国的巨大挑战。

②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创伤。为了击败以德、意、西为核心的轴心国,苏联付出了超过 1200 万人阵亡、2600 万人负伤、超过 1/2 的欧洲国土几乎彻底毁灭的惨烈代价,巨大的伤亡也给苏联的胜利抹上了一层阴影。直到战争结束的数十年后,苏联的重建工作才逐步完成,国内的工农业发展与经济建设也重新回到了正轨,并建立起了一支足以同英国相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苏联在联合国中一直保持着稳固的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在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最终以血腥的代价赢得第二次南北战争的胜利以后,美国终于结束了持续超过 80 年的南北对峙,并重新以一个统一国家的姿态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统一后的美国,经济、工业、科技发展均十分迅速,逐渐在国际政治局势中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姿态,是如今以英国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最有力的挑战者。但数十年的分裂给美国带来的南北方之间的巨大隔阂并未完全弥合,国内种族、阶级对立也日趋尖锐。能否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严重的国内冲突,将是美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④日本政府在 1920 年代的英日同盟条约结束后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亚大陆上发生的军事冲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英国的外交影响下逐渐倾向于同盟国,并最终在 1939 年于同盟国一方参战。作为在二战中唯一本土未受战火摧残的大国,日本吸纳了大量逃避战火的各国精英,并借此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工业与科技实力,同时以“民主国家兵工厂”的身份大发战争财。战后,日本攫取了东南亚地区原属于法国和轴心国的大量殖民地,并将其改造为自己倾销工业品的经济殖民地。近几十年来,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在世界舞台上一直保持着非常活跃的姿态。

⑤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和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深刻改变了旧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中,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除此之外,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法国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意大利也在谋求实现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实现国际地位的正常化。

总的来说,世界的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是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工业革命后列强之间的因为分赃不均而爆发的战争。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了广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旧列强瓜分完毕。在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最终爆发了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并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

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帝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和日本国等。

这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 7000 万人参战,1200 多万人丧生,2400 万人受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IPS 技术也在战争末期开始进行研发试点工作。

1917 年,俄国先后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建立起了苏维埃俄国。苏俄随后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美利坚合众国和美利坚联盟国仍处于高度紧张的互相对峙状态之中,因此这两个国家并未直接参与一战,而是同战争双方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贸易往来。逃离各个交战国的移民与难民的涌入也为这两个美洲国家的工业与科技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使得两国的实力都得到了增强,其中更多的移民进入了美利坚合众国。

3 - 间战时期

间战时期(1918-1937),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局势仍然十分动荡。

欧洲仍然处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的时期。由于来自欧洲的移民与资本的涌入,加拿大在 1920 年代迎来了一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并成为大英帝国治下一个重要的工业地区。仍然处于对峙状态的两个美国政权——美利坚合众国和美利坚联盟国的经济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

但在 20 年代末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使得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萧条从英国开始,以 1927 年 10 月 25 日“黑色星期二”的伦敦股市突然崩盘为开端,很快席卷了全世界,对除苏联以外的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均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失业率飙升,国际贸易锐减,人均收入断崖式下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天主法西斯党在意大利上台,国家法西斯党在美利坚联盟国上台,魏玛德国崩溃,国家天主主义在德意志帝国兴起。而 1930 年代后,随着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奥合并等事件发生,人类距离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1937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间战时期宣告结束。

在科技方面,如今已被广泛应用的 IPS 技术的研究也是在 1920-30 年代由琳娜·卡蕾娜所领导的时钟塔魔术协会取得了突破。IPS 技术在这一时期被用于制造优良基因的士兵、器官移植手术等多方面,得到了不小的发展。

在文化上,这一时期的百合作品从 S 系逐渐向轻百合发展。

3.1 -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 1927 年 -1931 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也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其开始时间依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绝大多数在 1920 年代末起,持续到 30 年代中期,甚至是 40 年代末。

大萧条从英国开始,以 1927 年 10 月 20 日的股市下跌开始,到 10 月 25 日成为 1927 年伦敦证交所股灾,随后席卷了全世界。除苏联外,世界各国均出现了失业率飙升,国际贸易锐减,人均收入下滑的现象,农业、采矿业、重工业均受到重创。有的经济体在 30 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大多数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得以复苏。

3.2 - 天主法西斯党在意大利的上台

天主法西斯党(意大利语:Partito Cattolico Fascista,缩写为 PCF)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神权法西斯主义政党,其前身是贝尼塔·墨索外尼于 1918 年创立的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法西斯战斗团”。法西斯战斗团在成立后一直试图通过政治形式表达极端法西斯主义思想,但在 1919 年的帝国国会选举中,法西斯战斗团只取得了极为有限的席位,对此深感失望的墨索外尼决定转而寻找当时在意大利地区根深蒂固的天主教教权势力的帮助。1920 年,在与约翰娜教皇的深入会谈之后,墨索外尼获得了天主教会的全面支持,并将法西斯战斗团改组为天主法西斯党,所宣传的思想也从法西斯主义转向了更为极端的神权法西斯主义。

1921 年,天主法西斯党在帝国国会选举中取得了略过半数的席位。由于没能达到绝对多数,墨索外尼将不得不与当时帝国国会中的主要反对党意大利工团党联合组阁,对此感到不满的墨索外尼在全国性的一系列演讲后,决定立即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夺权。10 月 28 日,墨索外尼号召 8 万名支持者组成 8 个师的“护教军”进入罗马示威。而在天主教会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军队和警察则十分谨慎地选择了保持中立,并没有与“护教军”发生冲突。

此时负责守卫意大利皇宫的守军只有约 4 千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护教军”,守军也不愿与其发生直接对抗。在与墨索外尼会谈后,皇帝艾曼纽三世并没有立即作出回应,但在次日,艾曼纽三世却被发现在自己的卧室中意外身亡。而其年仅 17 岁的儿子,萨伏依亲王翁贝托二世则于同日继位,被天主教会加冕为意大利帝国皇帝。

30 日,墨索外尼被翁贝托二世拜为帝国宰相,受命组建内阁。在这一整场被称为“向罗马进军”的事件中,天主法西斯党成功夺取了意大利帝国的政权成为执政党。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意大利的各主要反对派政党的领导人相继遭到暗杀。1922 年 11 月,墨索外尼宣布天主法西斯党为意大利的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在意大利帝国国内建立起了神权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

天主法西斯党的思想基础为天主教神权、意大利民族主义、以及收复和扩张意大利领土的欲望的融合。其支持者认为意大利必须通过强有力的举措树立其国家地位,避免陷入衰败,称现代意大利为古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廷的双重继承者,支持占据更多的殖民地以为意大利人提供生存空间,重现罗马帝国和天主教廷的辉煌。

墨索外尼上台后,一方面强化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另一方面立即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与军备,憧憬着将意大利帝国重建成一个新的罗马帝国。1933 年 10 月 3 日,意大利以前一年的一次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悍然拒绝了埃方的所有和解请求,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即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在 1934 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之中,意大利与德国一起支持佛朗弟一方,并帮助其最终赢得了西班牙内战的胜利。1936 年,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共同签署了《反工团国际协定》,此后被称为“罗马—柏林—马德里轴心”。

天主法西斯党在意大利的统治一直持续到了 1945 年底。在意大利最终无条件投降之后,贝尼塔·墨索外尼作为战犯被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天主法西斯党则被判为犯罪组织,随后被驻扎在罗马的驻意盟军总司令部所解散。

3.3 - 国家天主主义在德国兴起

1918 年 8 月至 11 月,随着德国在协约国发动的“百日攻势”中遭受惨重损失,日益高涨的厌战情绪、严重的物资短缺加上连续不断的军事失利使德国国内的动荡不断加剧,连续爆发了多场大规模的起义行动。为了维持国内稳定,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不得不向法国求和并宣布将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1 月 11 日,德法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 年初,德国首次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随后在魏玛召开了帝国议会并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段时期的德国也因而被称为魏玛德国或魏玛帝国。在魏玛帝国初期,右翼政治家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被任命为帝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在任期间,施特雷泽曼对外推行和解政策,与邻国恢复外交关系,对内则严酷镇压工团主义者的起义,同时实行经济振兴政策,减少政府开支,使战后的德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国内的政治局势也逐步稳定。而在这期间,国家天主主义也逐渐走上了德国政治的舞台。

“国家天主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kathol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缩写为 NKDAP),通称纳卡党(英语:Naka Party),是 20 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极右翼政党,创立于魏玛帝国时期,前身为于 1919 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 1920 年更名,后由赫尔曼·迈耶所领导,并得到了罗马天主教廷的暗中支持。纳卡党致力于废除魏玛宪法和《凡尔赛条约》、复兴帝制,并带有强烈的神权主义、种族主义和反工团主义色彩。他们宣称要恢复德国皇帝的权威,组建一个强硬的中央政府,扩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并在种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地上天国”。

1927 年,随着经济大萧条在全世界的蔓延,德国经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数百万人失去工作,多家大银行倒闭,紧接着在 1928 年,施特雷泽曼总理病逝,德国的政局再次陷入动荡之中。赫尔曼·迈耶及纳卡党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大规模宣传,承诺重振经济及降低失业率,拥护皇权,复兴德意志帝国。许多选民认为纳卡党和强有力的皇权能够帮助恢复国家的秩序、平息社会的混乱、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在 1929 年 7 月的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后,纳卡党获得了将近 40% 的席位,崛起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1930 年,威廉二世皇帝病逝,当年年中,威廉二世的长子在柏林被约翰娜教皇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三世。威廉三世上台后,随即废除了魏玛宪法,任命赫尔曼·迈耶为德国总理,并开始秘密重整军备。德国进入了第三帝国时代,也被称为纳卡德国。

令德国平民高兴的是,魏玛德国时代的冲突、摩擦与街头斗殴现象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威廉三世所领导的德国政府所进行的大量宣传。威廉三世宣称德国将成为一个不受《凡尔赛条约》约束,不受工团主义者影响的自由、团结、富裕与统一的地上天国。

1933 年,在威廉三世的命令下,德军违反《凡尔赛条约》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并在随后公开宣布要扩大国防军规模,而英法政府由于害怕引发战争而并未对德国进行相应的制裁。随后在 1934 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国与意大利一起向弗朗东斯科·佛朗弟领导的西班牙国民军提供了大量支援,使得国民军很快取得了胜利并在次年建立起独裁政权西班牙国。

1936 年,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签署了《反工团国际协定》,轴心国的格局正式形成。

威廉三世和纳卡党在德国的统治持续到 1945 年 5 月。随着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并被盟国占领,威廉三世皇帝退位,赫尔曼·迈耶作为战犯被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纳卡党也同样被判为犯罪组织,随后被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理事会第 2 号法令所解散。

3.4 - 西班牙内战

在短命的第一共和国之后,自 1874 年开始,西班牙重新回到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国内矛盾加深,下层人民生活困苦。1929 年,西班牙爆发了革命推翻了王室政权,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

但第二共和国也同样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由于地主、保皇军官与天主教徒等仍然占据着西班牙国会与政府军里的多数,左翼共和政府的改革并不十分奏效,包括土地、财政、裁军、工人福利、地区自治在内的诸多政策均未得到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强大的教会势力的影响下,天主教人士与共和政府激烈对立,互相攻击。

共和政府方面制定了宪法规定政教分离、强力干涉天主教会、禁止宗教团体的传教、限制财产的权利和投资、取缔天主教民间组织。天主教会也针锋相对地对信徒散播反共和政府的思想,不断煽动组织反对共和政府的抗议和暴动。激烈的政治、宗教和阶级斗争,加上全球性的大萧条使得西班牙社会动荡不定,国内暴力事件极多,阵营对立激化,冲突规模不断升级。

1934 年 7 月,代表法西斯势力的西班牙长枪党和天主教会势力组成了军事联盟,在弗朗东斯科·佛朗弟将军的领导下组织“国民军”先后在摩洛哥和西班牙本土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随之爆发。在战争初期,左翼政府的共和军对国民军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来自意大利帝国、德意志帝国和葡萄牙的干涉军和物资的不断涌入,这一优势很快就被逆转。

共和军方面则仅仅得到了来自苏联和墨西哥的少量援助,此外工团国际也曾组织了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志愿者,编为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支援共和军作战。卡蕾娜家族的露娅·卡蕾娜女公爵亦曾在这一时期作为时钟塔派出的少数志愿者之一前往西班牙加入国际纵队作战。但至关重要的英国与法国,却因为担心国内的反战声浪和工团主义扩张的威胁超过德意法西斯主义,决定不援助交战任何一方。

内战在持续了一年多之后,尽管共和军和国际纵队以极为高昂的战斗意志进行了激烈而顽强的抵抗,但在压倒性不利的兵力劣势下,共和政府的战线还是逐渐趋于崩溃。1935 年 10 月,在一场血腥的巷战之后,国民军攻占了马德里,11 月基本肃清了西班牙全境,西班牙内战结束,第二共和国灭亡,西班牙进入了由佛朗弟统治的“西班牙国”时期。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许多新式武器和战术均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应用,并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取得政权后,弗朗弟立即和德国与意大利展开全面合作,并在国内展开了对左翼力量的残酷清洗。1936 年,西班牙与德国、意大利签署了《反工团国际协定》,正式宣告了三国轴心格局的形成。

作为轴心国的一员,西班牙先后派出部队参加了对法国、英国和苏联的作战行动,并配合罗马天主教会在国内开展了广泛的针对魔女的猎杀活动。1944 年 1 月,同盟国展开了代号为“鹅卵石行动”的大规模两栖登陆行动攻入西班牙本土,并在 1944 年内逐步占领西班牙全境。佛朗弟乘飞机逃往德国,并于 1945 年 5 月在柏林自杀身亡。

西班牙长枪党则被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犯罪组织,随后被马德里的盟国对西管制理事会所解散。

3.5 - 国家法西斯党在美国南方的上台

自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在 18、19 世纪陆续有大量欧洲移民迁往北美洲,其中的新教徒大多定居在美国北方,而天主教徒则在美国南方建立起了自己的据点。1861 年,由于在是否保留奴隶制的问题上产生了无法弥合的矛盾,美国南方的 11 州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美利坚联盟国,第一次南北战争就此打响。这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持续了超过四年的时间、并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惨重的伤亡。由于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线逐渐在美国中部陷入僵持。1865 年,在英、法、意等国的居中调停下,精疲力竭的南北双方于里士满签署停战协议,美国进入了漫长的南北分裂时期。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资产阶级政府基本摆脱了宗教和奴隶制的影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在代表着大种植园主和农场主利益的南方美利坚联盟国,奴隶制却得到了保留。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日益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利坚联盟国才终于在表面上结束了奴隶制,但这并未给美国南方带来太多的改变,在联盟国国内,依然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美国南北双方仍处于较为紧张的对峙状态之中,但相对和平的局面依然吸引了不少欧洲移民和资本的涌入,这也使得美国南北双方的经济和科技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了 1920 年代末期。

1927 年,随着大萧条迅速蔓延至美国,南北双方的经济均遭受了重创,对于严重依赖农业产品出口的南方来说,这一打击尤为沉重。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额锐减,商品价格暴跌,加上银行纷纷收回贷款,大量的种植园和农场主在一夜之间破产,失业率暴增,社会治安也迅速恶化。在弥漫的绝望气息和教会的大量宣传之下,向上帝寻求救赎的思想重新在保守的南方重新流行了起来,而其中较为极端的一支即联盟国的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声称,美国南方的美国人才是真正的“天选之民”,拥有着扩张领土与势力的“昭昭天命”,而作为其中更加高等的美国白人,则天然是北美洲大陆的统治者。国家法西斯党公开宣扬种族主义理论,号召要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团结成一个整体对美国北方发动“圣战”,清除北方的“低等人口”,夺回本应属于“天选之民”的土地。根据二战后解密的材料显示,国家法西斯党在暗中获得了来自意大利帝国,尤其是罗马天主教廷的大量支持。在 1932 年的美利坚联盟国总统选举中,国家法西斯党的候选人以超过 65% 的得票率获胜当选联盟国总统。

在其后的几年里,美利坚联盟国开始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备战,并和德国、意大利展开了大量军事技术合作,购买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并引进了生产线。在正式突破凡尔赛条约前,德国派出技术人员到联盟国国内展开了不少以拖拉机研究为名的坦克实验项目,和以滑翔机俱乐部为名的航空实验项目,意大利帝国则派出军事顾问帮助联盟国组建并训练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大规模的扩军、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蓬勃发展的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联盟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因而得到了联盟国国民的广泛欢迎。作为对德意帮助的回报,美利坚联盟国向德意两国出售了大量资源,并在炼金学方面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趁着欧洲战事陷入胶着、国际社会无暇顾及美国之际,美利坚联盟国于 1938 年年初对北方的合众国发动突袭,拉开了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序幕,并在随后加入了轴心国。1943 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下,美利坚合众国赢得了第二次南北战争的胜利,再次统一了美国,而美国南方的法西斯政权也遭到了清算,奴隶制也终于在法律上被彻底废除。但如何弥合数十年的分裂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文化、宗教、种族、阶级矛盾,仍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

3.6 - 日本的孤立主义

随着 1920 年代英日同盟条约的结束,在间战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日本维持了一段时间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专注于扩展自身的贸易关系但拒绝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而采用这一政策的缘由则与日本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数次对外干涉失败和国内随后爆发的社会民主革命脱不开干系。

3.6.1 - 近代日本

在整个江户时代,除了极少数口岸之外,日本都维持着相当彻底的锁国政策,这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近代日本孤立主义的起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着严格的锁国政策,但琳娜·卡蕾娜、薇娅·卡蕾娜、以及不少来自卡蕾娜旁系家族的少女们,仍然在 18 世纪末期,携带着从时钟塔的内乱中保存下来的部分魔导书,搭乘一艘清朝的商船从长崎悄悄进入了日本。经历了一段漂泊的日子之后,她们最终在一片属于千羽家的土地上定居了下来。而作为当时比较罕见的开明贵族,千羽家也以颇为友好和好奇的态度接纳了这些来自异国的流亡者,千羽家族中的少女们也有一部分向卡蕾娜家族学习了来自西欧的魔术学,最终在 1817 年秘密建立了千羽图书馆。在黑船事件直到戊辰战争的动荡之中,千羽家在卡蕾娜家族的支援下加入了倒幕派,在之后的西南战争中则帮助明治政府平定了旧士族的叛乱。在这几场战争中的卓越功勋奠定了千羽家在其后的日本政坛的地位。明治维新期间,千羽家与卡蕾娜家族也参与了多项改革政策的制定,帮助日本政府建立了与英国的联系,引进了多项较为先进的制度与技术,为日本的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古老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化上变得更加开明,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但国力的增强带来的却不仅仅只有国家的发展,要求对外扩张的势力也在日本国内渐渐抬头,并在帝国议会内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不过这一趋势很快就遭到了历史的迎头痛击。在 1894 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由于天皇的犹豫不决,日本军部擅自派出一部分部队向清军发动了攻击,结果却遭到了占据兵力优势的清军的迎头痛击,擅自出动的海陆军均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最终不得已向清朝求和。

这次战争对于清朝来说,其胜利并没有为这个腐朽的国家带来任何的转机,反而让其统治者陷入了更加盲目自大的状态,继而在 1896 年与俄国的丙申战争中最终惨败,不得不与俄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彻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而对于日本来说,这次战败则加剧了其国内的动荡,大量的军备投入对日本的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使得其对国内民众的压迫变本加厉,而反对战争的声音也在国内日渐抬头。此外,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也使得各个列强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其后的日俄战争也正是这一矛盾的结果。

以丙申战争的胜利和《旅顺条约》的签订为代表,俄国势力在东亚的快速扩张很快引起了英国的警惕。1902 年,出于牵制俄国的目的,英国与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1904 年,为了争夺辽东与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日俄战争爆发。然而在这次战争中,日本更大规模的动员、更多的兵力投入却仍旧未能转化成胜利。日军在旅顺等众多俄军坚固设防的要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以至于在超过两年血腥而徒劳的战斗之后,不得不又一次低头向俄国求和。

连续两次对外干涉战争的惨败,不仅带来了惨重的伤亡,也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社会民主革命。1907 年,在蔓延全国、日益强大的抗议声浪中,右翼军国政府倒台,明治天皇也不得不宣布退位,继任的大正天皇则被迫接受了宪政改革。1910 年,随着《日本国宪法》的制定,日本正式进入了政党政治的时代,天皇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君主,而仅仅只是作为国家的象征存在。作为德高望重的反战派之一,千羽家的成员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了由社会民主党组建的内阁,开始在日本政坛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大量男性兵员伤亡带来的劳动力损失迫使女性也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劳动分工之中。这对于日本女性地位的提高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6.2 - 一战与间战日本

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日本社会革命后,英日同盟条约仍然得到了社会民主党政权的续订。1914 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援引英日同盟条约要求日本派兵支援,但这一要求被媒体泄漏后,随即遭到了日本国内民众的大规模反对。出于折衷考虑,最终社民党政府宣布将不会派遣陆军参与欧洲的地面战斗,不会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动员与征兵,取而代之的是将派遣一支有限规模的海军分遣舰队前往欧洲支援英国作战,并开放沿海的各个军港以供英国舰队驻扎与补给。

由于没有大规模地涉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较为安定的环境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1923 年,由于俄国与德国在远东对英国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英国与日本不再续签同盟条约,英日同盟结束,其后日本的对外干涉态度则进一步趋向保守,由此进入了一个孤立主义较为盛行的时期。1932 年,日本议会通过了代表性的《中立法案》,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亚大陆上发生的军事冲突,而是专注于解决经济问题,增加国内就业,并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力。

另一方面,1927 年,从英国蔓延开来的全球大萧条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开始成为压在社民党政府头上的重担。1930 年,来自千羽家的千羽理惠受命出任日本首相,并推行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千羽新政”的新经济政策,采用大量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到 1933 年,日本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失业人数大幅下降,经济大崩溃得以避免。千羽新政有力地帮助日本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为后来日本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立法案》被逐步修改,日本的孤立主义也逐渐被打破。1939 年,日本议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许日本可以用租借或贷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日本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或势力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各项援助。到旧金山事件之后,日本正式参加二战,中立法案被正式废除,日本的中立政策也就此结束。

===== 战前篇结束 =====

后接二战篇(咕)

上次更新: 2021-02-20 (79b0dbd25)更新历史

在 GitHub 上改进此页